Translate This Article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

ICE上

 【5分鐘後的未來】


鴉片戰爭,打開了香港的歷史。有誰比香港人,更有資格講鴉片?

眾所周知,精神科藥物刺激內分泌,激發人類基本情緒。我們知道濫藥禍害,不會胡亂服用這些紅藍黃綠的小藥片。不過,今時今日,一部智能電話,比起這些小藥片,更能激發仇恨、慾望。想想多少香港人,每晚追看何生何太直播而不能自拔?其故在於科技成癮,同樣在體內,產出多巴胺、腦內啡這些天然物質,來「獎勵」人類行為。香港資訊發達,智能電話滲透率又高,卻沒有很多人願意面對這個問題,改變惡習。

《I.M.U.》,我們發現,現實就是科幻;在《I.C.E.》,作者空晴,設下了一條公式,帶領大家看看5分鐘後,人類會陷於甚麼困境:

人類慾望 x 人工智能 x 企業全球化 = 災難



【法蘭克斯坦】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本該完美,可是人類吃下禁果。自此,小說家都依循老祖宗瑪麗雪萊(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的步履:「人類按照自己形象創造的科學怪人,必定是災難。」這是科幻故事的Rule Number One。200多年後,我們讀《I.C.E.》,科學怪人就是人工智能。

與其怪責科技,或者伊甸園的蛇,倒不如自省,人類是否沒有自由意志,去抵擋腦內啡?透過實現慾望,來獲得快感,是否比接受指令的機械人,還要低級下賤?

楊傲雪/IMU夥拍ICE開發出沉浸式(Immersive)體驗,使用者都不能自拔,企業自然賺到盤滿缽滿。用現代講法,沉浸式體驗,就是未來版的AR/VR。既然簡陋的社交媒體,都可以令人類樂此不疲,那麼,沉浸式體驗自然更能產生雪球效應。套用作者的話,這是一個具傳染性(Contagious)的封閉式循環(Close Loop,圍爐)。在科技幫助下,所有最原始的情緒,都被擴音器般放大,令更多人上癮,更難離開系統。


【群雄崛起】


既牽涉龐大利益,楊傲雪自然成為眾矢之的,要對付她的人,有如恆河沙數,富能力者亦不匱乏,成為魔王包圍網:秦舜堯的分裂人格貝莎,企業微中子的人工智能WE,AI之父林蔚,天材醍醐一生……由股權收購戰,到伺服器攻防,《I.C.E.》都有精彩描寫,令讀者目不暇給。

最誇張的,空晴每道菜式都各有特式,不但上菜速度快得驚人,而且味味層出不窮;當我以為故事已到達高潮,卻原來作者才剛剛擺好棋盤,好戲還在後頭。精彩橋段,一本書根本裝不下,第三部要分成上半、下半兩冊。

我曾經埋怨,前作《AIxDID》情節太過明快,令轉折稍為突兀,有些技術細節又描述過簡,讀者很易就跟不上作者創意。本作《I.C.E.》上半冊,空晴應該花了心思,調節了講故事的步伐,妙語連珠之餘,讀者亦有足夠空間消化種種Hi-Concepts。


【科技越進步‧人類越墮落】


我們再來看看,空晴設下的公式:慾望、AI、企業……有否給予各位「電馭叛客」(Cyberpunk)之感覺?不少科幻迷都覺得Cyberpunk題材走向沒落,但我認為,Cyberpunk只是從想像走進現實,成為一個終於要面對,更加逼切的課題。

越是逼切,越需要有洞見的人提醒大眾。

作者看到的,並非單單飯碗不保,而是一個「不變,就滅亡」的形勢。大眾純粹顧慮人工智能的威脅,即明顯地忽視了跨國企業、人類無止境慾望的加乘。「叛客」的出現,就有種「去中心化」,不隨波逐流,對抗威權的意味。林蔚正正就是叛客典範。

《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1982)視覺效果當然過時,《創戰紀》(Tron: Legacy, 2010)也令人看得一頭霧水,但空晴就是給大家一個醍醐灌頂,鐵屋吶喊:「Cyberpunk的威脅已經到來,不能再裝睡下去了。」



支持本土創作,實體書購買連結:

支持本土創作,電子書購買連結:

聯絡《ICE》作者空晴:

2025年6月2日星期一

黑鏡第七季

 《黑鏡》一直以來保持很高的水準,在於沒粗製濫造。最誇張時,一季可能要等上四年,但從觀賞後的衝擊度,大家都同意,這等待是值得的。第七季《黑鏡》,也似乎拋下一些包袱,予我一種「中興」之感覺。

《黑鏡》最大包袱,在於其「使命感」。每一集看完都很沉重。那種對科技的批判,已經成為《黑鏡》生招牌。偏偏所批判的科技,都已經逼到很埋身,人類已經撞過去,無論如何都躲不過了。其無力感實在令我吃不消。

第七季似乎令人放下一些。

《憶錄集》(Eulogy)是整季中最舒服的。與第一季《你的全部人生經歷》(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不一樣,主角沒用科技來捉姦,反而用來彌補人生遺憾。當人類透過科技,把記憶力強化,也不一定要放大猜忌和痛苦,亦可選擇把傷口撫平,並將美好回憶與人分享。科技本來就是兩面刃,好與壞往往存乎於使用者。過去《黑鏡》多反映人性惡劣一面,《憶錄集》今次放底批判包袱,觀眾多了喘息空間,自然獲得較佳評價。

利用科技獲取人生勝利的,在第七季,還有《黑色野獸》(Bête Noire)和《聯邦星艦卡里斯特:深入無際》(USS Callister : Into Infinity)。可惜前者太過兒戲(使人覺得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後者借用了我喜愛的《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為題材卻拍到兩頭唔到岸,所以沒能觸動我。

受到反DEI浪潮影響,《白日夢飯店》(Hotel Reverie)在我心目中,未能獲得好印象,雖然故事浪漫,與第三季的《聖朱尼佩洛》(San Junipero)不相伯仲。但當後者評分正在下跌時,前者也不會有甚麼好下場。搞到咁樣,左膠應該要俾D掌聲自己。

《凡夫俗女》(Common People)不過不失。我不認同此故事原因,在於編劇懶惰。那個「基本服務」計劃,突然加進甚麼廣告,而事前用戶竟毫不知情、毫無反抗餘地(wtf)……如果可以加進一小段情節,說明冗長的條款中有不利用戶的細則,那麼故事就有說服力得多。

《玩物》(Plaything)是我本季第二喜歡的。首先它連動了《潘達斯奈基》(Bandersnatch),其次Peter Capaldi飾演的Cameron Walker太有魅力,完全將審問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一個二維碼就翻手為雲,也太型了吧!


少數人大聲疾呼:「科技成癮會導致腦部退化......」所得到回應:「誇張啫」、「陰謀論黎啫」。我就心諗:「人類真係抵L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