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幪面俠少(Masks, A New Generation)
作者:Brendan Conway
發行:Magpie Games
出版:2016年
作為遊戲主持,我必須承認,大部份的超級英雄遊戲,只能模擬到「英雄的部份」;而面具之外的私生活,人性中脆弱的部份,一般系統都沒有規則處理的。
以pbtA作骨幹的《幪面俠少》,由於使用「動作」(Move)為概念,所以,就能接觸到大部份系統描述不到之處,例如:蜘蛛俠與瑪麗珍之間的關係、蝙蝠俠是變態佬還是救世主、英雄風光背後所面對的問題……上述的情況,統統都可以用《幪面俠少》模擬出來。
借今次機會,或者我再講講,上次在《啟示絕世錄》時,沒有仔細解釋的「To Do It, Do it」——我把它翻譯為「想做,就去做」。這是整個pbtA最重要的概念,所有使用pbtA的用家都一定要知道它是甚麼。
一般RPG玩家,受著電腦遊戲影響,都會說:「攻擊這隻怪物」、「移動到門邊」、「飲藥水」、「放魔法」、「閃避」……但這些都是「電腦指令」,我們是人,不是電腦,所以,在pbtA,玩家要代入角色,並以第一身「我」,透過「描述」來觸發「動作」(Move)。例如:
GM:「40呎高的巨型機械人,正在街上大肆破壞。當破戰者來到時,就看到機械人的左腳,正要踏在一個8歲的小男孩身上。小男孩早就嚇得呆了,不懂逃避。破戰者,你會怎樣?」
Player:「我立即攻擊那巨型機械人!現在擲命中嗎?」
GM:「pbtA不是這樣運作的。你要描述破戰者的反應,才會觸發行動。這就是所謂的『To Do It, Do it』。」
Player:「那麼,我……救人為重,我立即衝前,擋在男孩的身前,並集合重力波在拳上,瞄準機械人的右腳轟去。我看見它提起的是左腳,攻擊右腳它就會失去重心,對嗎?」
GM:「對,是會失去重心的。」
Player:「這段描述,是會觸發『生死相搏』(Directly Engaging A Threat)吧?擲2d6?」
GM:「等等。」
Player:「是?」
GM:「雖然破戰者以重力波攻擊機械人右腳,不過,卻不是觸發『生死相搏』,而是『挺身而出』(Defend Someone or Something)。破戰者的目的,是要救小男孩吧?」
Player:「對。」
GM:「那麼,就是『挺身而出』了。這樣你沒有問題嗎?是否要更改描述?」
Player:「不更改。這樣就好了。」
GM:「好。既然你決定『挺身而出』,那麼就擲2d6+Savior吧!」
Player:「不是擲2d6+Danger嗎?」
GM:「不。2d6+Danger是『生死相搏』。2d6+Savior才是『挺身而出』。你要更改描述嗎?」
Player:「啊……原來是這樣……算了,我不更改了。雖然我的Danger比Savior高,可是,若不『挺身而出』,小男孩就有會危險。」
GM:「很好!那擲2d6+Savior吧!」
在《幪面俠少》,角色是有七項通用動作(Basic Move)的,分別是:「生死相搏」(Directly Engaging A Threat)、「元氣爆發」(Unleash Your Powers)、「友誼萬歲」(Comfort or Support Someone)、「明察秋毫」(Pierce Someone's Mask)、「挺身而出」(Defend Someone or Something)、「審時度勢」(Assess The Situation)、「挑釁誘導」(Provoke Someone)。在通用動作之外,每位英雄也有自己的專屬動作,分別記載在各自的「扮演冊子」(Playbook)裡。
下一篇:
幪面俠少:失敗乃成功之母
延伸閱讀:
角色扮演遊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