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藥》追看性很高,它有一個很懸疑的開局,但卻不是倪匡口中所謂的「推理小說」。要知道,推理小說講求作者與讀者間的公平競賽;結局揭曉前,作者必須將所有絲索,一一鋪陳在讀者眼前。駱致遜、駱致謙是兄弟沒錯,但作者可沒說明,他們的樣子,達到可以互相調換的地步。
還是不要再把衛斯理,歸類作任何類型的小說好了。
長生不老,一向是人類的夢想。誰不想萬壽無疆、壽與天齊?但實際上,很多吸血僵屍的故事,都指出一個共通的主題:「永恆不死其實是一種咒詛。」
無獨有偶,倪匡筆下,服了不死藥的人,弱點在於心臟,這與不死的吸血僵屍有幾分相似,只是,一般電擊或子彈也能殺傷「不死人」,毋須使用桃木釘或銀子彈那麼麻煩……雖然,銀子彈對付的是人狼而非吸血僵屍。
對於結局,相信不少讀者都會抱怨。命懸一線之際,衛斯理逼不得已服下不死藥救命,卻最終找來「內分泌專家」,解決停藥後的「戒斷反應」(Withdrawal Syndrome),達致一個相當尷尬的收尾:
「結果會怎樣呢?其實大可不必擔心,我是連續小說的主角,當然逢凶化吉,不會有事的!」——節錄自《不死藥》第11章。
早知如此簡單,就不用搞那麼多事了。其實,不死藥真正恐怖之處,不是斷藥後會變成白痴,而應該是「不死」的本質吧?「不死」和「不老」,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縱然你可以「不死」,但你的身心會變虛弱,又或者,你會看著摯愛親朋逐一離你而去,只剩下孤獨的自己。
死和生,本就是個循環。大自然每次重生,代表了新的演化、新的策略、新的挑戰。沒有這個循環,萬物會永遠一成不變。近來,大家多引用了倪匡名言:「人類之所以有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可見一池不會流動的死水,才是演化的盡頭。若秦始王覓得不死仙丹,永遠獨裁執政,社會就得永遠停留在焚書坑儒的階段。那真是人類最大的幸福嗎?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