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his Article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18年6月14日星期四

香港的警察——陳浩基《13.67》——由洋紫荊到皇冠(無劇透)

作者:陳浩基
出版:皇冠文化
出版:2014年
ISBN:978-957-33-3080-6

上一篇:遺忘.刑警

驟看《13.67》這個書名,還真一頭霧水,以為那是甚麼密碼,但其實,這書由2013年開始,一直回溯至1967年,就像一本歷史剪貼簿,在六個關鍵的年份:2013、2002、1997、1989、1974、1967,記錄下香港起起跌跌。

還記得70年代尾,經過警廉衝突之高峰,便陸續有警匪片推出:《獵鷹》、《新紮師兄》、《公僕》、《警察故事》,為之前一直貪污瀆職的警隊「洗底」;此隱含政治操作之行為,不覺間成為濫觴,造就「警匪片」日後變作「香港電影」之代名詞。

當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皇家香港警察」淪為「香港警察」、「特區公安」……很多人甚至不客氣直呼「黑警」亦有之。三十年的洗底,自是前功盡廢。

《13.67》2013年成書,其時還未發生「雨傘革命」(戴耀庭提出的佔領中環,更是直到如今也未曾出現,看來也永遠不會出現)。「慈母」在暗角的拳打腳踢,警棍只是「手臂的延伸」,「胸部襲警」、「七警案」等事尚未發生。

那麼陳浩基是否有預知能力?當然沒有。事實上,早在2013年之前,香港警察的聲名已是江河日下,有識之士已然察覺警隊變質,雨傘革命,只是將它聚焦了,警棍的方向,由保護手無寸鐵之市民,轉向為攻擊手無寸鐵之市民。

我記得「雨傘革命」期間,女警司關翠貞在某次傳媒簡報會上,頭戴的警徽,是港英時期的「皇冠嘜」,而非港共時期的洋紫荊,惹來一時佳話。姑勿論是「擺烏龍」抑或是「心昭日月」,在香港人心目中,「皇家香港警察」與「香港警察」,地位是截然不同的。

《13.67》描述,不是某一個角色的人物曲線,而是「警察」自1967年至2013年的轉變。要留意,書名放「13」在前「67」在後,是因為第一個故事發生在2013年,最後一個故事則發生在1967年。整本書由六個短篇組成,時間則由「今」開始,每完一個短篇,便向「昔」前溯,時間逆流,引領讀者進入一段奇妙的閱讀體驗。

當然,這閱讀體驗,也不是要裝模作樣、故弄玄虛。故事中的(敘述性)詭計得以成立,必須依著此「倒流」次序來讀方會有效。大家千萬不要順著歷史年份,或是「隨手抽閱」,那是會破壞作者巧妙的終極詭計的。(另外,由2013年開始讀,也有一種「啊!香港的警察,最終還是倒退至1967年的景況嗎?」的感覺。首尾呼應了全書主題。)

六個短篇的故事名目,也突顯了陳浩基的心思。初頭兩個故事的名稱是中文,最後兩個故事的名稱是英文,中間兩個故事則是中、英俱全,代表香港由英國殖民地,變成一個國際城市,再淪為一個中國的殖民地。

讀過柄刀一《OZ的迷宮》,深深被他的故事架構迷著。與一般的推理小說不同,《OZ的迷宮》以數個短篇構成全書,「偵探」這一角色,在不同的短篇由不同人物擔當,即是說,全書沒有固定偵探。這個做法,令讀者更難預測作者的詭計。《13.67》也用上了這個方法,故事中的哪個人物才是「華生」、哪個才是「福爾摩斯」、哪個才是「莫里亞蒂」?眾人之中,誰的思慮才最周密?

作為「本格推理」或是屬於香港人的「社會推理」,《13.67》都是超水準。同一本書,既有深刻的社會反省,也有令人驚訝的詭計(而且還要有六個詭計!)不讀《13.67》,絕對是閣下的損失!

推薦評論:
令我變成陳浩基粉絲的《13, 67》
《13·67》讀後感:What's Right? 

2 則留言:

  1. Abyss兄,此書你讀得很仔細呢。我發現不到作者為六個故事命名的心思。
    希望有更多更多香港人閱讀這本書。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香港人不讀這本書,會是重大的損失。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