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his Article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23年3月22日星期三

衛斯理:叢林之神 (1969年)

到底「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叢林之神》是倪匡眾多作品當中,最早探討此話題的作品。


「霍景偉望了我半晌,才緩緩地道:『你似乎還不明白,我是說他有預知的能力,而並沒有說他有改變將來發生事實的力量。』」——節錄自《叢林之神》第3章。


倪匡都從弊端看待「超能力」,認為那是苦痛的根源。《透明光》、《不死藥》如是,《叢林之神》亦如是。既然預知一切,那就沒辦法改變。因為如果改變得到,那麼之前所有預知都變錯了。這是很基本的邏輯。

將未來,比喻為「看了很多遍」的舊報紙,是最易令人理解的講法。但比喻未夠恐怖。更恐怖的,是你人生中的每一個決定,與及結局,都是預設好的,無論你怎樣奮鬥,都不能改變。所有事,冥冥中自有安排(廣東話叫「整定」),你只能接受。預知未來,就是喪失自由意志。

法文有個詞語Déjà vu,中文譯作「既視感」。意思是,一個明明陌生的場景,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正因為腦電波比光快!』白素侃侃而談,『所以人的思想,才能超越時間,所以人才能有預知!不然,就無法解釋何以幾乎每一個人,一生之中都有過預感,預感是超越時間的,而只有超越光速,才能超越時間!』」——節錄自《叢林之神》第6章。


我不知道,倪匡描述的這種「腦電波」是甚麼,但現在的科學,並無發現,人類可以發出比光速快的「腦電波」。所以,倪匡的這一個假設,仍然停留在奇想的階段。

科學家則解釋,「既視感」的出現,是因為左腦和右腦,在信息處理突然不協調所致。

現代的故事,大多引用「平行宇宙」理論,而少用《叢林之神》這一類「命定」的設想。《命運石之門》(Steins;Gate)算是兩者的調和,當中也有牽涉「來自未來」的約翰提托(John Titor)。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



相關連結:

2 則留言:

  1. 人類可以發出比光速快的「腦電波」,這只能是「文學表述」。倪先生那個時代,可以作出這樣的書寫,今天的話,就連你說的以「奇想」去理解,恐怕都沒人會收貨 :P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喔,1969年視野的局限,大家可以理解。而現在只要點一點滑鼠,甚麼最新的科學資訊都掌握得到,是時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些更進步的科幻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