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his Article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23年3月18日星期六

衛斯理:天書 (1978年)

評論《奇門》時,我們已探討過:「鏡像宇宙是甚麼?」在此就不再重覆了。

由於「光的行進」需要時間,所以,每個「鏡像宇宙」內,發生的事件並非同步。這引申出倪匡一個奇想:「既然我們宇宙的事件,是前一個宇宙已發生過的,那麼,只要得到前一個宇宙的歷史書,就可以預測我們的未來了。」

簡單說,倪匡用此理論,解釋用「生辰八字」算命的科學性。

如果說,有一種統計學,可以分析經濟周期,比如「陰陽燭」,大家都會覺得很科學。如果說,有一種統計學,可以分析歷史周期,比如艾西莫夫《基地》描述過的「心理史學」,大家都會說:「科幻,但將來也有可能發生」。

倪匡這個設想,都是一種統計。俗語有云:「性格決定命運。」如果有一個方法,例如鬼谷神算,可以統計每個人的性格,那麼就可以推敲出那人的命運了。所謂「天書」就是紀錄了這些「來自鏡像宇宙」的統計。


「我曾發現,『星座』的計算法,遠遠落後於中國的計算法。因為根據『星座』的計算法,只有十二個星座。也就是說,人的性格、運程,只分為十二種而已,可是根據中國的計算法,六十年為一個周期,六十年中,每一月、每一日、每一個時辰,都分成不同的推算。有一種更精細的計算法,甚至於每一個時辰之中,又分為六十分,來推算其中的不同之處。西洋的『星座』推算法,只有十二類,而中國以六十年為周期的推算法,卻可以多達一百五十萬五千五百二十種分類,比較起來,西洋的『星座』推算法,真是遠遠不及了。」——節錄自《奇門》第11章。


《基地》刊載於1951年。當時,艾西莫夫就以「氣體運動論」舉例,解釋何謂「心理史學」


「單一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是無法預測的,但如果以全部的氣體分子運動來分析,就可以匯出氣體的運動定律,得出絕對的結論。」——節錄自《基地》(台灣中文版)序言:張系國談艾西莫夫

「在各種的定義中都隱含了一個假設,那就是作為研究對象的人類,總數必須大到足以用統計的方法來加以處理。」——節錄自《基地:心理史學家》第4章


我們無法統計個別份子,個人行為,是因為被研究的對象太細微;而微觀世界,只能以「機率」去估算。

《天書》寫於1978年,電腦還未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可以處理「大數據」(Big Data),還要倚賴天書上的文字,作有限推測。不過,2023年(現時)的科技,當然不可同日而語,透過「社交媒體」、「衛星定位」、「網上購物習慣」所收集得來的資訊,個人行為模式,都能夠用機率推算出來了。

「現實,比小說更科幻。」驟聽好像很奇妙。只是,倪匡的設想,無論當時是多麼燒腦,但不覺已走了50年有多。有志於科幻的朋友,是時候站在巨人肩膀上,步向時代新一頁了。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