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his Article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23年3月13日星期一

衛斯理:支離人 (1966年)

當初倪匡怎樣想出《支離人》已沒法考証,但他1986年寫下的序,卻紀錄了讀者批評「四肢浮在半空」並不科學。倪匡抗辯那只是「科學幻想」,葉李華則進一步解釋,倪匡聲稱自己一直都是寫「幻想小說」,「科幻小說」這個包裝,是出版社加上去的:


「有科學家看了這個故事,說如果一雙手支離活動,這雙手不可能懸空飄來飄去,至多只能在地上用手指爬行,如果是頭,只能在地上滾動,云云。這個意見,十分重要,因為它說明了科學是科學,有科學的觀點,但科學幻想是科學幻想,有科學幻想的觀點,科學幻想小說是科學幻想小說,有科學幻想小說的觀點──這是最好的回答了。」——節錄自《支離人》序言。

「倪匡寫衛斯理的故事寫了前前後後剛好四十一年,他從來沒有標榜過衛斯理是科幻小說。所謂『科幻小說』,都是編輯跟出版社把它冠上去的,倪匡自己,是採用非常廣義的說法,他把衛斯理的故事都叫作『幻想小說』。」——節錄自2005年10月9日漢聲電台「文藝橋」節目(梅少文主持、葉李華主講、吳雅芳文字記錄)。

「在科幻小說研究者的心目中,我的作品算不上科幻小說!我自己也覺得不會寫『科幻小說』,只會寫『好看的小說』。」——節錄自明報月刊(2019年7月號)《專訪倪匡》(潘耀明訪問、羅旭整理)。


我特別提出這個講法,是因它解答了「衛斯理是否科幻小說」這多年的爭拗。當然,我們依然會檢視「是否科幻小說」這有趣的話題,因為它本就是閱讀倪匡小說的樂趣之一。只是,大家要Bear In Mind,倪匡曾提出過「科學幻想」這抗辯就是了。

今時今日的標準,《支離人》這個設想,就算放在恐怖小說,也不會十分可怖,甚至可以說是可笑。當然,故事本身想透過牛頭外星人,道出地球人險詐,鬼故的成份,可能只局限於「飄浮的手」此形像。故事早期,就寫出了「支離」這個能力,沒有很大優勢,甚至非常窩囊。

倪匡對於「集成電路」的設想,對比今天(2022年)台積電的光刻技術,可以量產3nm晶片,《支離人》所描述粉盒大小的工廠,就變得小巫見大巫。「量子電腦」淘汰現時的「二進制電腦」,非遙不可及。

只是,當輸入「工廠」的電量不足,令伯雷特法老、鄧石、鹿答,處於支離狀態,這點就不太令我信服了。始終,供電不足就不能打散身體,變成粒子,很難會有一個「中間的」支離狀態。

牛頭外星人,說小行星相撞,形成了輻射環,阻礙了飛船入侵地球。飛船穿不過,但分解成原子的身體,卻可以穿過。這一點,在邏輯上,也是莫名其妙的。

若上述兩段文字,投訴《支離人》「不夠科幻」,那麼,把以下的描述,當成「量子纏繞」(Quantum Entanglement)去理解,倒是相當前衛有趣:


「神經系統是一種十分神秘的組成,分解光也不能割離它的力量,所以,一個人的手,在離開了身體之後,便可以在另一個地方活動了,而當人和手指接近到一定的距離時,由於原來原子組合的吸引力,手又會迅速地回到身子上去。」——節錄自《支離人》第15章。


最尾想紀錄一下,《支離人》是第一本我真金白銀幫襯的倪匡小說(其他的,大多在公共圖書館借閱)。買書的原因,是因為明窗版的封面,也就是那「上升頭顱」的照片,有點詭異。所以,之前我說「支離並不恐怖」,其實有點不盡不實。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