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繾澂的文章,寫出來的東西從來都犯駁纍纍,狗屁不通。今次他既然談科幻片,就很適合放上我的部落格來跟大家討論一下。
大家可以先欣賞一下他的評論:——
[引文開始]
從來拍不好的香港科幻片 (2010-08-20,郭繾澂)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19/4/jsad.html
【明報專訊】有一個片種,港片從來拍不好,就是科幻片。
莫說在市道仍然未復蘇的今天,就算在港片最好景之時,拍科幻片一樣是虧本收場的。
科幻片製作費高,在電腦特技普及化的今天,仍比其他片種成本貴,所以很難回本。用便宜的方法拍,有好的概念,頂多只贏得好口碑,極難得到廣大觀眾支持。
香港拍科幻片,對普通觀眾來說,說服力不足。
香港雖是現代化城市,但在科技研發上,及不上其他地方。我們縱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仍無法讓電影觀眾鍾情我們的科幻電影。
最受港人歡迎的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改編成電影,也不是很成功。
抽走科學這元素,換成靈幻,就有很多成功例子,例如以前的《殭屍先生》系列。
別說香港科技不足,連近年主力在電腦科技發展及生產的台灣,不見得可以成拍出一部科幻片。
為什麼靈幻就行?因為連觀眾也覺得靈異的說法在電影中更具親切感。
香港就算有科學家,也沒有多少個參與電影創作,現在的創作人,大多對科學認知不深,要創作的話,多半是參考外國同類電影,原創性不高。
雖然內地電影市場愈來愈大,投資數以億計拍科幻片不是沒可能,但有錢也未必能拍出令觀眾信服叫好的科幻佳作。
當中國人的科技到達可供無限想像的水平,有相當科學知識的人加入創作行列時,科幻電影才有可能拍得好。會有這一天的。
[引文結束]
成本,是郭先生提及的第一個問題。他認為:「無論市道好或壞,拍科幻片一定會虧本,因為科幻片基本上是高成本製作,成本大,回報自然難。」基本上,這是香港和荷里活都會面對的一個問題。荷里活固然市場大,但香港也不是未嘗拍過電腦特技而又成功的電影,大家或許可以想一想《少林足球》、《功夫》就已經有很多電腦特技的場面。
接著,郭先生推翻自己的「科幻片即高成本論」,又掉頭說:「用便宜的方法拍,有好的概念,頂多只贏得好口碑,極難得到廣大觀眾支持。」我立即想到近期的《潛行空間》當中所用的特技場面,大概佔不了全劇的10%,而且這些場面也非觀眾入場原因。為甚麼《潛行空間》單用一個概念,就可以得到本地觀眾支持,而港產科幻片就不能?
然後,郭先生又很心虛地說:「香港其實不是沒有科學人材,只是觀眾不鍾情港產的科幻片。」那麼其原因呢?我相信郭先生自己也不明白。他舉了雄霸華文科幻半個世紀的衛斯理出來,自打嘴巴,卻沒有解釋為何衛斯理小說受本地市場受落而電影卻不。
再下來,郭先生又拉了「靈幻電影」下水,提出了廿年前的《殭屍先生》作例子。未講其用意,他又不講下去了,轉講香港科技不足(又話香港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家?),然後又講台灣雖比香港情況好,但也拍不出一部科幻片。其邏輯之混亂,可見一斑。那即是高錕教授與香港科幻片根本無關吧?
然後,他的思緒又跳回「靈幻電影」了。拉了半天,原來「香港拍科幻片對普通觀眾來說,說服力不足」的原因是「觀眾也覺得靈異的說法在電影中更具親切感」。為甚麼香港觀眾接受「靈異」而不接受「科幻」呢?他又沒解釋了。
然後他又跳回「科學家」的問題(看他的文章真辛苦)。說香港科學家沒有多少個參與電影創作(誰在第五段鬼扯科學家與電影有關的?)然後面皮厚厚地說本地的創作通常都是參考外國。(抄就抄啦,你估香港觀眾今天才是第一日發現嗎?)
他又施展輕功一跳,跳回到成本問題。原來我們還有背靠祖國這一招!那就早點說嘛!犯不著說了半天……甚麼……原來郭先生想說「有市場」、「有錢投資」都拍不出好科幻電影!(誰在第三段鬼扯科幻電影與成本論呢?)
郭先生帶了我們遊了一天花園,最後回到原點:「為甚麼香港從來拍不好科幻片?」與錢無關、與市場無關、與科學家都無關,就是因為「中國人的科技還未到達可供無限想像的水平」(聽聞載著三個人往太空漫步的神州七號,是Made in China的……日本仔,中國人都不行,你們就不要妄想了)。
怪唔知得很多人說讀文章,讀頭一段,再讀尾一段就可以,原來中間的全部都是廢話。搞了一輪,原來郭先生的意見就是沒資金拍不出好的科幻片、有資金也拍不出好的科幻片、沒市場拍不出好的科幻片、有市場也拍不出好的科幻片、沒科學家拍不出好的科幻片、有科學家也拍不出好的科幻片,一切就因為中國人的科技還未到達可供無限想像的水平!(天啊!你嘔血了嗎?)
與郭先生的文章糾纏了半天,我的手指頭有點倦了,我相信大家的眼睛也是。我對香港科幻電影的意見,只好留待下一次再談。
續篇:科幻片,香港從來拍不好?(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