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his Article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科幻片,香港從來拍不好?(下)

前文:科幻片,香港從來拍不好?(上)

上回提到郭先生是思維混亂,跳來跳去、自打嘴巴都找不出原因的一位評論人。今天就讓小弟回應一下他之前所提出的問題,與及我自己的睇法。

容我開宗明義的表示:「電影本身就是創意產業的一部份。但凡創意產業,講求的就是創意;沒有創意,就只有死路一條。電影如是,音樂如是,文字如是。」


[成本]

所有出品製作,都與成本有關,而控制成本本身就是創意。廣東人有句老話:「睇(食送)食飯。」預算多點,就拍一部畫面華麗點的電影;預算不夠的,就用故事的意念取勝。有學生可以用一部電腦加一部手提攝錄機拍出好電影,為甚麼專業的製作人反而不能?香港電影將資金全投放在演員身上,而不重視劇本(創意)。有今時今日如此收場,可以怪誰?

成本多少,能影響的只是其視聽效果,然而,創意或意念則不在此限。

[科學人材與科幻電影沒有必然的關係]

科學人材與科幻電影沒有必然的關係。大家都知道,科幻一詞由「科學」與「幻想」所組成,若要說科學人材與科幻的關係,大概只有50%。越向「幻想」部份靠攏的,就是軟科幻;越向「科學」部份靠攏的,就是硬科幻。但不論是軟是硬,有好的IDEA就是好的科幻。

要等「有相當科學知識的人加入創作行列」,恐怕香港再等多一個十年也才拍不出好的科幻片。我不明白甚麼是「有相當科學知識的人」。一個中學生有沒有相當的科學知識?還是要一個大學教授才有?要拍《律政風雲》、《妙手仁心》時,是否需要律師和醫生加入創作行列才拍得成?拍《應召女郎》就要起用「性工作者」作編劇?其他片種可以找顧問、做資料搜集,唯獨是拍科幻片就不能?

卡爾.薩根(Carl Sagan)可以寫《超時空接觸》(Contact),而倪匡也可以寫衛斯理。好的科幻創作,根本毋需理會作者本人是教授還是只靠一套兒童百科全書去作資料搜集。唯一分別就只有創作是否用心。

任何人都可以寫科幻。只要肯用心創作,就會有創意。

[為何衛斯理小說受本地市場受落而電影卻不?]

老實說,我對衛斯理真的又愛又恨。我當然感激倪匡先生為香港,甚至整個華文界打開了科幻小說的大門;但在鬼使神差之下,這道創作大門,就只有倪匡先生一人過得了(但這卻不是倪匡先生的個人責任)。作為科幻創作人,要麼成為倪匡先生的影子通過大門,要麼就別樹一幟卻遭編輯摒諸門外。

倪匡筆下的衛斯理已於2005年退隱,來到了2010年我們還想仰賴衛斯理再出山還真是沒有志氣。香港一直通不過這道科幻大門,其實全都是小說編輯及電影出品人設下來的關卡。當談到創意,老編和老闆們都不約而同地有同一反應:「不要冒險了。這個點子前人沒有試過,都不知市場是否接受。萬一失敗了,所有投資就血本無歸了。」就是這個萬一,香港的創意都被扼殺於搖籃內。

所以香港永遠都只可以出產「倪匡 version 2.0」、「山寨版變形金剛」、錯別字百出的「才女」、一系列的黃飛鴻葉問古惑仔無間道,而不會出產《潛行空間》(跟風就絕有可能)。

當我可以在二十年前,在圖書館免費第一手讀到衛斯理傳奇時,為何我還要花六十元往戲院看一些二、三手的「創意」?不要傻了。

大家愛的,是倪匡的創意,而不是明星卡士、爛到不行的特技和熟口熟面的拳腳功夫。

[靈幻電影]

我到現在也不是太肯定為甚麼郭先生說「香港觀眾接受靈幻電影卻不接受科幻電影」。近年香港製作的靈幻電影有那一部是成功的?我自己就想不到。所以就更加不明白「香港觀眾接受靈幻電影」的立論。

相反,我覺得香港的觀眾對故事很有要求。香港人眉精眼企,看電影總會問「為甚麼他會這樣做」、「如果他這樣,就不會變成那樣了」。一套《潛行凶間》就顯示出香港人追根到底的精神,不強調理性的神怪靈幻,香港人真的比較喜歡嗎?

一句到尾,始終是港產片的垃圾劇本達不到香港人的要求。追本溯源,又是電影業不尊重創意,連郭先生自己都承認「要創作的話,多半是『參考』外國同類電影,原創性不高」。試問這樣的劇本質素,香港人又怎會買票入場?

[結語]

香港的電影人(和文字出版編輯)怕冒險,不肯作新嘗試,不是抄襲就是食老本。他們關注公司的收入,卻不考慮創作人的收入。零報酬劇本造成香港創作人在業界流失,結果片場內紙仔滿場飛(因為根本沒有劇本嘛)。這樣的電影叫人怎看下去?

創意是需要投資的東西,業界需要找出有潛質的新人加以培育,但很可惜,香港連像樣的徵文(和劇本)比賽都沒有多少個,更不要說合理稿酬、培育等的了。

科與幻相輔相成。只有科而沒有幻,就像在看Discovery Channel;只有幻而沒有科,就淪為空談。同樣,投資與市場都是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的。市場是開創出來的,觀眾也是教育出來的。因為怕萬一市場不接受而扼殺創意,產品最終就只有被消費者唾棄。成功的產品,是業界帶領用家,而不是因循苟且等用家接受。這個道理,看看潮流服飾就會明白。

有甚麼比創意產業不尊重創意更為諷刺?香港科幻片失敗之謎,不是因為神州七號刺激不了想像空間,更加不是因為沒有科學家加入編劇行列。帶讀者遊花園、經常為香港電影的失敗亂找藉口、自欺欺人,不是辦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